用智慧感知创造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
发达国家利用政策力量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合作伙伴计划等。中国政府也不担心。2016年启动《智能机械产业推进计划》,利用“精密机械”产业结合智能化要素,特别是国产工业传感器,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知识、经验和技术服务;机床工业是机车工业,是各国制造业的重要基础。智能制造功能,经济部工商局建议制造商投资工业传感器的创新开发,并利用跨学科合作促进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预计将成为全球智能机械和高端装备研发制造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智能机械标杆
德国是全球机械工业的领先国家,也是各国机械制造商学习的目标,特别是高质量、高精度、高价值的产品和技术。全球制造业将德国设备作为首选,从而提升了产出质量。为了应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德国机械也开发了不同于以往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在促销和盈利能力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根据VDMA和麦肯锡的调查,德国机械工业未来的成功模式有10个,其中5个与管理问题有关,如企业规模、国际化、生产效率、全球生产布局、管理模式、战略意图等。与全球竞争和运营效率相关的其他五个项目是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如创新活动、标准化和模块化、商业模式、售后服务和创新服务、行业联盟。具体内容如下:
- 创新活动
德国机械行业强调创新,但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差异化,才能有更好的价格和盈利空间。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咨询、网络合作等方式开发新工艺。最好是集成产品、技术、工艺和应用解决方案,如机械臂和自动化。 - 标准化和模块化
德国机械制造商采用模块化方法,与价值链制造商合作。个别制造商提供标准化的机械或部件,专注于自己的技术,强调规模经济,专业分工和核心能力。价值链厂商共同推动定制解决方案获得更好的利润空间,分担发展风险,寻求未来成长机会。它为个别公司标准化,为外部客户定制。 - 新商业模式
德国机械工业注重核心竞争力,发展模块化和标准化性能,创造学习曲线效益。它可以考虑盈利能力和增长空间,只投资于高度可行的开发项目。当现有市场饱和时,也将新兴市场的开发仍应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与售后服务和新的服务提供商联系起来,共同勾勒新的商业模式。 - 售后服务及新服务
德国机械行业认为,售后服务和新服务有增长机会,但可能没有利润空间,主要是因为客户不愿付费,服务质量难以评估,只有机械化需求,客户不愿外包。目前,大多数服务只是维护等基本需求,如提供零硬件、软件,而服务则需要硬件维护、教育培训、设备或系统组装等,才能要求用户付费。 - 产业联盟
随着应用需求的变化,如机器人与自动化、输配电工程、工艺技术、移动应用技术等,德国机械工业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创新要求,开发出不同的成功模式,也必须对应不同市场的整体环境。,如政策、法规、行业标准、销售服务等,跨领域或跨市场厂商的共同合作可以促进发展,把握商机。
全球机床生产现状
据加德纳统计,2018年全球机床产值为945.96亿美元,比2017年的904.73亿美元增长4.6%。这是自2016年爬升触底以来的第二年增长,且接近2014年的产值,可见全球机床行业的跌宕起伏,尤其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变故,加剧了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具体来说,就个别国家而言,中国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床生产国。2018年,产值23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4.8%。与2017年相比,下降了6.5%,这与中国大陆需求的下降是一致的。相关的,其次是德国的149.87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15.8%,同比增长9.8%),第三大是日本的147.65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15.6%,同比增长10.3%),前三名占比已经超过50%,其次是意大利、美国、韩国、台湾、瑞士、印度、西班牙等,前十名占比更高,为88%。指出了台湾机床在全球市场的代表地位。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台湾机床如何创新变革,提升国际竞争力?
国际机床制造商发展趋势
近年来,各国相继出台智能制造相关政策,重视工艺技术、虚实集成系统和产品性能。这些趋势与数据驱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密切相关。机床行业,又称机车行业,也是重要的基础,为了加强机床的智能制造功能,进一步分析了国际机床制造商的发展趋势,包括业务现状和专利分析,来说明国际机床制造商的发展趋势。
- 操作状态
如上所述,中国大陆、德国和日本是全球前三大机床供应商。除中国内地起步缓慢外,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出口市场,出口占比不足20%。剩下的两个国家都是全球机床。重要的出口国家对机床的竞争力有很高的标准,如质量、精度、可靠性、使用寿命等,国际上主要的机床制造商也由此衍生,如德国机床厂的DMG。森、TRUMPF、舒勒等,AMADA、OKUMA、丰田等。
从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DMG MORI是全球最大的机床厂,2018年营业收入为45.37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13.4%。公司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如老龄化社会的医疗需求和劳动力减少,电动汽车使用的不同材料的加工技术的变化,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床上的创新应用等,并提出了向数字化工厂发展的复合和自动化。“一站式服务”的发展规划和新商业模式不仅涉及传统的机床制造,还涉及到周边设备和应用软件的运营。他们还需要与相关成员合作,如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安装等,积极推动创新培训。其次是通快,2018年营业收入为44.85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14.6%。主要产品为机床和激光设备,更积极开发数字化、工业4.0等技术,包括软件、硬件、制造工艺,致力于更经济、更精准和预测未来的解决方案。
排名第三的是AMADA, 2018年营业收入为28.29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7.8%。公司提出了“V-factory”工厂创新理念,包括制造信息可视化的“可视化”和企业成功的“价值创造”“价值”和“胜利”,因为机器信息可以上传到互联网上,只要个人电脑或移动设备的app,就可以掌握生产现场的状态,并快速响应,达到减少浪费和机器效益最大化的效益。还可以开发物联网解决方案,创造维护、异常诊断、生产改善等应用价值。所有的开发理念都来源于客户的需求,并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其余主要国际机床制造商的营业收入都在20亿美元以下,其中大隈19.92亿美元,丰田16.46亿美元,舒勒14.31亿美元,仍然是日本和德国机床制造商的天下。在人均产值方面,OKUMA在国际主要机床制造商中排名第一。2018年,人均产值为55.4万美元,明显领先于其他制造商,其次是DMG MORI的34.8万美元,AMADA的34.4万美元,TRUMPF的33.4万美元。1万美元,工厂间差距不大,最后是舒勒和丰田,只有21.7万~ 21.8万美元。总体来看,国际机床大国的工厂人均产值并不低,这代表着较高的经营效率和附加值。
从研发支出和研发占比来看,国际机床制造商中居于首位的是TRUMPF。2018年,研发支出接近4亿美元,研发占比可达9%。这是因为家族企业相对稳定。更多研发资源,共创美好未来。其他主要国际机床制造商的研发占比较低,大致在1% - 4%之间。由于营业收入较低,仍有相当的研发规模,如DMG MORI、TOYODA、AMADA等6000多万美元,OKUMA 2000多万美元。
- 专利布局
为了掌握国际机床制造商的智能制造趋势,本文以DMG MORI、TRUMPF、AMADA、OKUMA、JTEKT、SCHULER等6家国际机床制造商的专利布局为主体,以“Sensor”作为查询专利数据库的必要关键字。这是因为传感器是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可以掌握振动、压力、距离、温度、湿度等各种制造信息,并衍生出多种智能制造功能,辅以1999年至2019年统计期间收集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或“系统集成”等次要关键词。共获得2321例患者。由此可见,国际机床制造商不断增加智能制造相关专利。的低端徘徊在1999年到2004年,每年只有46到69笔,2007年增加到每年125笔,每年100年突破壁垒,然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152笔2008年,并提出从2009年到2014年,波动情况大致是在113年至180年之间,然后上升到209年的2016人,打破了200年的水平,每年和持续增加到237年的2017人,创下历史新高,同时也指出了智能制造的趋势。持续升温,特别是2012~2013年以后,各国陆续推出智能制造相关政策,带动新一轮产业创新浪潮。就单个制造商而言,JTEKT是国际机床制造商中与智能制造相关最多的专利。1999 - 2019年共申请专利731件,占比31%,其次是OKUMA 603件(占比26%)、DMG MORI 411件(占比18%)、TRUMPF 330件(占比14%)、AMADA 190件(占比8%)、SCHULER 56件(占比3%)等。
国内智能机器和传感器概述
先进国家利用政策力量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伙伴计划等。中国政府也不担心。2016年推出的《智能机械产业促进计划》也是中国五大创新产业计划之一,利用“精密机械”产业与传感器、机器人等智能要素相结合,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知识、经验和技术服务,并推广到“智能机械”产业,让中国成为智能机械关键零部件和高端装备的全球研发制造中心。
工业传感器及应用系统也是创新的主要主轴之一,利用智能传感的检测、判断、信息处理等功能,推动智能机械、智能制造、工业4.0等发展愿景,仅局限于多数国产传感器用于3C工业应用,可能无法满足工业环境的严苛要求,如精度、耐污、可靠性、使用寿命等,必须自制国产工业传感器,才能创造进口替代效益,同时满足厂家定制化需求。
到目前为止,国内厂商已经利用生产和创新平台等政策资源,投资于加速刻度组、红外距离传感器、3D图像传感器等多种工业传感器的创新开发,这些传感器可以作为智能机械产业发展的关键部件和组件,创造自主传感技术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国内工业传感器的增值和定制化应用,以及供需之间的联合合作,可以创造最适合的传感模块,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厂的生产环境不同,包括加工机器,工艺安排,人员素质等,采用国际大工厂的工业传感。
设备部件通常是量产的标准化部件,可能定制空间有限,或者只有达到一定的采购规模才能进行定制,这制约了国内智能机械的创新发展。因此,国产工业传感器的创新发展,包括标准化组件的大规模应用,必须具备国产工业传感器的规模经济效益,才能盈利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客户的差异化要求,可能是不同的机器台或不同的制造工艺,如果拥有独立技术的传感模块和系统,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并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或者利用感官信息反馈进行进一步开发,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为国产工业传感器创造差异化价值。
共同推动智能增值解决方案
据加德纳统计,2018年台湾机床产值为47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7.1%,居全球第7位,出口额为36.02亿美元,居全球第5位,出口占比更是高达76.6%,是典型的外向型国家,高度依赖海外市场。受中美贸易战繁荣的影响,中国大陆等落后的制造商也迅速崛起,他们也面临着老龄化社会的劳动力问题。台湾的机床制造商必须创新和变革,以巩固其全球竞争地位。经济部工商局推动“智能传感器应用产业促进计划”,建议国内厂商投资加速刻度组、红外距离传感器、3D图像传感器等工业传感器的创新开发。相关产品推出,对应国产机床智能化增值。它们必须满足耐用生产财务对精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要求。同时,它们对应不同的机器和不同的工艺要求。他们必须依靠智能机械和工业意识。传感器的供应和需求可以一起工作,以创建智能传感的最佳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