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预计制造业将离开中国,回到美国生产
美国制造业市场趋势
随着美国近期出台鼓励国内企业回归本土的政策,制造业回流问题再次引发关注。美国和日本都出台政策鼓励中国大陆的国内企业回归本土,制造业回流问题再次引发关注。事实上,在奥巴马时代,美国已经提出了“再工业化”等政策,特朗普也一直要求苹果等在大陆生产的美国企业回到美国生产,但效果并不显著。
然而,在贸易战实施后的第二年,一些变化已经开始。制造业确实已经从中国大陆转移,但并没有直接回到美国。今年发生的新冠病毒事件也将影响外资企业在内地的布局,后续情况值得关注。
全球化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的外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效货运的发展,工业全球化,工业化国家开始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东亚、中南美洲,欧洲和美国的制造业应运而生。持续外流,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就业机会消失,相关就业人口迅速减少。
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美国的整体就业数据非常漂亮。美国就业人口大幅增加,失业率极低,但制造业就业人口急剧下降。1980年,制造业就业人口约为1900万,到目前为止,仅剩1284万。大量资金流向服务业。据彭博社报道,餐饮业的平均周薪为373美元,而制造业的平均周薪为922美元。在美国,高质量的工作正逐渐被低质量的工作所取代。
因此,从奥巴马担任总统开始,他就开始高呼“再工业化”政策,呼吁美国制造业回归,希望美国企业将海外工厂迁回美国,增加美国制造业就业,促进经济转型。
美国制造业回报指数美国知名咨询公司科尔尼(A.T. Kearney)连续七年编制“美国回流指数”(US Reshoring Index)。该指数研究了美国和亚洲14个低成本国家(LCC)的制造业产值,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印度、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香港、斯里兰卡和柬埔寨。
研究表明,制造业进口比例(MIR,指从低成本国家进口的产品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过去十年中一直稳步上升。2008年,这一数字仅为9.2%,而且几乎每年都是正值。增长,2018年达到13.1%的峰值。这是2019年首次下降12.1%。主要原因是201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2.71亿美元,从亚洲14个低成本国家贸易伙伴进口制成品从2018年的8160亿美元下降到2019年的7570亿美元,下降7.2%。MIR的下降使得美国制造业回报指数达到了创纪录的98。
中美贸易战引发外逃美国制造业回报指数的上升,与中国对美出口数量的突然变化有关。2019年,中国内地出口减少约900亿美元,年增速大幅下降17%,远高于廉及中14国7.2%的增速。可以推断,由于美国发动贸易战,大幅提高了对大陆商品的进口关税,对美国的出口金额大幅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一直是对美出口大国,但14个LCC国家对美出口占比连续6年下降,2013年达到67%,2019年保持56%,6年下降10个。这个百分比并不小。
中国大陆对美国的出口受挫,而其他国家则从中受益。2019年,除其他13个低成本国家外,对美国的出口额增加了310亿美元。受益最多的国家是越南,其中约一半(46%)是越南贡献的,对美国的出口价值激增了140亿美元。墨西哥也是受益者。同年,中国对美出口增长130亿美元。
然而,这些从大陆转移到越南等地的制造商,都是由于美国征收的惩罚性关税。如果中美达成贸易协议,取消高关税,它们会继续留在越南等地,还是会转回来?大陆生产?这需要在未来进行研究。
美国制造业尚未受益2019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产品对美出口大幅下降,导致美国制造业回归指数大幅反弹。然而,美国制造业并没有直接受益。去年,美国国内制造业的产值没有增长。从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劳动生产率指数来看,2018年为98.55,2019年为98.58,影响不明显。
换句话说,从数据上看,似乎是美国的海外制造业还没有大量回流美国,或者回流美国的情况并不好。富士康在威斯康辛州的投资案例可见一隅。2017年11月,双方签署了高达100亿美元的投资合同。美国州政府提供了高达30亿美元的奖励和补贴,但LCD工厂还没有实施。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供应链受到大陆的过度限制,医疗物资供应困难,促使发达国家重新思考全球分工。美国和日本都为吸引企业回归提供了丰厚的条件。预计返回的速度会加快,但完全返回这个国家是不可能的。然而,供应链去中心化是跨国公司必须要走的方向。台商应该开始思考和布局后疫情时代的产业新局面。
中美“脱钩论”仍在发酵。特朗普威胁要对在海外生产的美国公司征收新税,并威胁将重要的供应和设备制造业带回美国,这可能会进一步削弱中美供应链,并建立新的贸易壁垒。特朗普表示:税收是将制造业回归美国的“激励因素”。目标是自己生产美国所需的一切,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美国政府目前实施的对企业友好的税收减免和放松管制政策吸引了企业返回美国。
美国市场的增长势头
美国公司正开始将制造业迁回美国。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公司将蜂拥回到中国,但搬迁的速度,或者说美国公司的“回归”正在逐渐增加。
这种积极的趋势有几个原因,其中一些甚至令人惊讶。
- 特朗普效应:
不管特朗普总统的政治倾向如何,他对企业友好的税收减免和放松管制的政策吸引了企业回到美国。特朗普与中国共产党的贸易战,包括对中国共产党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也是该公司搬迁的部分原因。 - 不仅仅是成本问题:
中国离美国和欧洲市场很远。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其制造成本也在上升。但多年来,对大多数美国公司来说,在中国建厂仍是优先事项。但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战,人们担心供应链和制造业将受到干扰。
对中断的担忧还包括美国知识产权被盗用的损失、生产技术的损失、中国因知识产权和生产技术被盗用的山寨产品造成的市场份额的损失。此外,在电信和互联网路由行业,中共通过华为和其他供应商的设备使用间谍软件,突出了依赖于中共技术的商业和网络威胁。现在,它已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企业威胁。掠夺性的威胁。不仅如此。商品供应链与销售市场的距离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客户满意度和产品反馈的敏捷性将受到影响。遥远的公司对客户需求的反应缓慢,对市场需求的调整也非常缓慢。 - 环境问题:
最近,中国国内生产设施的污染和可持续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客户的关注。中国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其中一个环境污染问题,这个非经济因素,现在已经成为促使一些美国制造商返回美国的一个因素。 - 自动化制造:
“本地到本地”的概念,即产品在其主要销售市场或附近生产的概念,在许多美国公司中越来越流行。“本地到本地”是指产品是在美国主要销售市场或附近生产的。因此,他们正在将生产设施迁回美国。
然而,尽管中国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但制造成本仍是决定工厂选址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鞋类、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来说,如果不能获得所需的利润率,就很难回到劳动力成本高的美国。自动化制造技术的进步将有助于实现“本地到本地”的可能性。 - 单一采购来源过时了吗?
中美贸易战不仅暴露了两国贸易协定的不平等,更重要的是,80%的战略关键物资依赖地缘政治对手是危险的。美国几乎完全依赖中国的稀土矿产。中国还是美国的单一采购来源国,向美国提供抗生素等关键药品等常见非处方药,以及一些高质量的医疗技术和用品。
“武汉肺炎”疫情也凸显了这一贸易政策的高风险和缺乏远见。 - 区域局限性我们所看到的回流趋势有多大或可持续?
一些公司计划只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生产转移回美国,同时将其在中国的工厂转移到越南和马来西亚等亚洲邻国。其他企业计划在新冠疫情结束后在中国开设新工厂。
随着地面情况的变化,计划也会发生变化。政治稳定性也是企业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传染病在中国的蔓延,中国社会的动荡加剧。这可能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要合理评价制造业转移趋势,可能还需要考虑区域地方主义的全球趋势。在一些地方,工厂不一定会搬回美国,但会尽可能地搬到主要销售市场地区或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