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业供应链正在重构
COVID-19破坏了世界各地的整个供应链,随着全球应对COVID-19的进展,供应链继续受到破坏。分销公司一直在努力应对保持货物流通的新需求和新障碍。
中国城市武汉是汽车和半导体行业的制造中心,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初中心,中国政府关闭了该地区的大部分地区,使世界上许多供应链面临巨大压力。作为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参与者,中国生产了消费产品和工业产品的大部分零部件,这些零部件被运往世界其他地方进行组装。这是一个重要的作用,任何阻碍这些成分的流动都会有重大的影响。
供应链面临全球性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将影响全球经济,因为目前的交通网络非常发达,这将加速疫情的传播,意味着对供应链的影响不仅是区域性的,而且是综合性的。因此,消费者运输限制、劳动力和材料短缺、对物流过程的严格监控以及交通枢纽和边境关闭所带来的挑战将进一步扩大影响。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主,面临着开工难、材料进口难、货物运输难、违约纠纷、发不出工资、贷款难等风险。
2019冠状病毒病如何影响全球供应链?
虽然病毒难以预测疫情的结果,但疫情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包括:
- 原材料:原材料和成品来自疫区物流中心或中转物流中心,导致供应短缺。
- 劳工:白领和蓝领工人可能因检疫措施或疾病而无法工作。
- 采购:部分地区交通有限,商业机会和新的商业计划有限,阻碍了业务的发展。
- 物流:现有的配送管道和供应网络可能受到限制。即使原材料是安全的,也会因为物流问题而受阻。因此,必须找到替代路线或运输方法,但这可能会变得困难。
- 消费者:消费者在购买习惯方面将变得更加谨慎,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他们对病毒的威胁深感担忧。很多人会转向网上销售,这是物流网络面临的挑战。
全球和区域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全球挑战
数十年来,全球供应链一直主导着全球供应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消费者对廉价商品的需求推动的。商业供应链大量投资于亚太地区等亚太地区,而在国内制造业的投资较少。从手机到电动汽车,外国制造的商品阻碍了国内制造和分销的增长。
制药行业是受到严重影响的领域之一。在美国生产的药品中,大约80%的成分来自中国。这些药品包括制药公司在美国生产的药品,以及进口并销售给消费者和医院的药品。现在,许多美国最大的制药公司都在寻求让他们的供应链更靠近消费者,从而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消除与来自不同来源的原材料相关的一些风险。
环境因素也在推动供应链的变化。全球价值链将产品分销到世界各地,导致空气中的碳排放增加,水污染加剧,以及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随着企业越来越有环保意识,把产品放在附近对环境有好处,即使价格稍高。
区域的挑战- - - - - -
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强大的区域贸易伙伴关系已经降低了美国许多部门对亚太地区的依赖。中国仍是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潜力巨大。这三个国家可以从建立新的和扩大现有的区域供应链中受益。一些公司也在考虑如何增加美国国内的生产和存储能力。
同样,区域供应链主要受到成本的挑战。北美的高劳动力价格是许多公司迁往海外的原因之一。考虑区域供应的公司需要调查更多的本地化生产可能带来的更高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其他可能的成本削减,以确保消费者接受他们的价格。
制造商需要权衡构建更多区域供应链的风险和回报,稳定高效的供应链是成功的关键。商业客户和个人消费者都依赖于供应链的可靠性,以便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获得组件和产品。区域供应的另一个挑战是,在可能的情况下,确保从区域伙伴处获得所需的供应,以反映供应链的效率。在一个地区通过不同的路线追踪不同的货物是很复杂的。
分销商需要考虑如何重新配置他们的物流,在不与供应商面对面互动的情况下提取货物,然后通过路边配送直接将货物交付给他们的客户。移动技术为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种手段。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货物的流动。随着一些公司从全球供应链转向区域供应链,他们需要考虑有多少供应将在规定时间内发货,以及如何处理延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消费者需求是他们转向区域性或本地化供应链的原因。全球分销主要是通过货船和飞机,但在区域内,大多数运输是通过卡车。如果没有昂贵的国家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重新调整货物流动将是一项挑战。
降低风险,
跨行业跨国公司的当务之急是寻找降低供应链风险的方法。虽然预测颠覆性事件可能很困难,但公司可以针对不同行业和地点的不确定性进行计划。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全球和地区供应链还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包括贸易战、监管或治理中断、罢工,甚至自然灾害。
为了帮助减轻这些风险,许多企业正在寻找方法,通过利用全球和地区的可行性来摆脱对亚太地区的过度依赖。希望印度和墨西哥成为满足全球和地区需求的主要贸易伙伴。但关键是不要完全依赖于任何一种方法。在不确定性影响全球供应链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转向区域分销,以弥补全球供应链的薄弱状态。
创新的机会,
技术在改善供应链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企业权衡其选择时。管理数据和信息的流动是一个关键领域。在现代基于云的解决方案中,有先进的即时跟踪工具,可以在整个供应链中提供可靠的数据。如果路线变得更加复杂,双供应链变得更加普遍,技术可以同时管理多个信息流。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为突发事件做好准备,使它们在长期内更具弹性。例如,运行一个场景计划可以识别供应链中的瓶颈,并在做出代价高昂的决策之前揭示供应领域以提高效率。
人工智能(AI)是另一个创新领域,尤其值得关注,尤其是在包装和仓储方面。在仓库工作既能保证员工的安全,又能满足业务需求,因此出现了许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找到更好的模式并提出建议。这包括更快地补充几乎缺货的物品,更短的步行路线,以及更好的库存定位。
自动化机器人和物联网(IoT)解决方案不仅可以跟踪货物和安排发货。自主机器人的潜在好处包括提高效率、减少错误率和返工率,以及提高安全性。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学习日常任务,包括如何挑选、包装和完成订单,以及24小时工作。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处理速度,并允许人们在更高层次的任务上工作和协作。
技术的大幅进步开启了短链模式:
智能、绿色、服务等制造技术进步。随着工业4.0革命的兴起,制造业布局不一定要以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为首要考虑。近年来,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制造业回归。新材料、3D打印、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国内产业链分工不断深化。
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国家开始考虑用短链取代长链的可能性,即本地化和区域化,而不是全球化生产。考虑缩短交货时间、降低总成本、供应链长度、提高质量、降低运费、降低工资、改善客户体验等因素。许多国际公司已经开始实施回流战略,将生产线转移回本国。
受疫情影响,保护主义抬头:
制造技术的进步开启了短链革命。中美贸易争端引发的摩擦持续扩大。日本、韩国、台湾等欧洲国家也参与其中,进一步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发展。短链趋势更加明显。疫情突然袭来,无休无止地蔓延,供应链的缩短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过程。
过去各国可能不敢过度推行保护主义,但现在疫情给各国政府提供了实施保护主义的正当理由。为了防止感染的传播,建立国际壁垒是理所当然的。为了遏制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各国政府短期内势必会加大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贸易战的严重程度将更加严重。由于建立了国际壁垒,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国家生产所需的产品,以确保国内业务的安全。这种基于国家安全水平的考虑进一步确立了短链生产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分散的物资供应:
中美贸易战和疫情无疑正在加速供应链重组。然而,短链并不是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由于原材料等上游产业难以分散,难以实现本地化或区域化生产。相反,下游制造往往会缩短链条,世界工厂模式将转变为区域制造中心的发展。
意识到物资供应被他人控制的危机,企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积极地将上游物资纳入国内或区域生产的范围。例如,韩国政府为了加强对日本材料的依赖,扩大了对半导体材料等尖端材料国产化的支持力度。
为了赢得具有相似理念的经济体,并在同一战线上对抗变量:
商业一直与政治是分不开的。在供应链由长链向短链转变的过程中,政治权力介入供应链重组的情况越来越明显。自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在多个层面都将台湾视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帮助维护台湾在供应链中的角色,巩固台湾工厂与跨国公司和品牌的合作关系。
其中,具有类似概念的地区包括印度,东盟国家如捷克、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加强这些地区的供应链弹性,可以同时支撑台湾的“新南下政策”和美国的“印太战略”。在各方角力、合作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影响下,过去台湾工厂之间的三角贸易,即台湾接单、中国生产、出口到美国的形式,必然会做出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