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供应链正在重构
2019冠状病毒病已经破坏了世界各地的整个供应链,企业继续努力应对保持货物流通的新需求和障碍。
中国城市武汉是汽车和半导体行业的制造中心,是COVID-19爆发的最初中心。中国政府关闭了该地区大部分地区,使全球大部分供应链面临巨大压力。作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生产了大部分消费品和工业产品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被运往世界各地组装。这种零部件生产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任何阻碍这些零部件流动的因素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供应链面临全球挑战:
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影响了全球经济的所有领域。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加速了疫情的传播。因此,消费者运输面临的挑战、劳动力和材料短缺、物流过程的严格监控以及交通枢纽和边境的关闭,放大了影响。中小企业主尤其面临无法开工、无法进口材料、无法发货的风险,导致后续合同纠纷、无法支付工资、贷款融资问题。
COVID-19如何影响全球供应链?
尽管大流行的结果难以预测,但全球供应链受到影响的领域包括:
- 原材料:原材料和成品来自疫区物流中心或中转物流中心,造成供应短缺。
- 劳工:白领和蓝领工人可能由于隔离措施或疾病而无法工作。
- 采购:由于部分地区交通受限,业务机会和新的商业计划受限,阻碍业务发展。
- 物流:现有的分销管道和供应网络可能受到限制。即使原材料安全,也会因为物流问题受阻。因此,必须找到替代的运输路线或方法,但这可能会变得很困难。
- 顾客:由于对新冠病毒的威胁深感担忧,顾客的购买习惯将变得更加谨慎,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很多人会转向网上销售,这是物流网络面临的挑战。
全球和区域供应链挑战:
〇全球挑战
全球供应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成本降低和消费者对廉价商品需求的推动。商业供应链在亚太地区(如APAC地区)投入大量资金,而在国内制造业投入较少。从手机到电动汽车,外国制造的商品阻碍了国内制造业和分销的增长。
制药业是受到重大影响的领域之一。在美国生产的药品中,大约80%的成分来自中国。这些药品包括制药公司在美国生产的药品,以及进口并销售给消费者和医院的药品。现在,许多美国最大的制药公司都在寻求拉近供应链,以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并消除与不同来源的原材料相关的一些风险。
环境因素也在推动供应链的变化。全球价值链将产品分销到世界各地,导致向空气中的碳排放量增加,水污染加剧,并过度依赖化石燃料。随着企业越来越有环保意识,把产品放在附近对环境有好处,即使价格略高。
〇地区挑战
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牢固的区域贸易伙伴关系降低了美国许多部门对亚太地区的依赖。中国仍然是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是具有巨大潜力的主要贸易伙伴。三国可以从建立新的和扩大现有的区域供应链中受益。一些公司也在考虑如何增加美国国内的产量和储存能力。
同样,区域供应链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成本。北美高昂的劳动力价格是许多公司迁往海外的原因之一。考虑区域供应的公司需要调查更多本地化生产可能带来的更高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其他可能的成本降低,以确保消费者接受他们的价格。
制造商需要权衡建立更多区域供应链的风险和回报,而稳定高效的供应链是成功的关键。商业客户和个人消费者都依赖于供应链的可靠性,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获得组件和产品。区域供应的另一项挑战是,在可能的情况下,确保从区域伙伴处获得所需的供应,以反映供应链的效率。在一个地区通过不同路线追踪不同的货物可能很复杂。
分销商需要弄清楚如何重新配置他们的物流,以便在不与供应商面对面互动的情况下提货,然后通过路边配送直接将货物交付给客户。移动技术为制造商和经销商之间提供了一种互动方式。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货物的流动。随着一些公司从全球供应链转移到区域供应链,他们需要考虑在规定时间内运送多少物资,以及如何处理延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消费者的需求是他们转向区域或本地化供应链的原因。全球分销主要是通过货船和飞机,但在区域内,大多数运输是通过卡车。如果没有昂贵的国家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重新调整货物流动将是一个挑战。
〇降低风险
各行各业的跨国公司的首要任务是找到降低供应链风险的方法。虽然预测破坏性事件可能很难,但企业可以为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不确定性做好计划。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外,全球和区域供应链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包括贸易战、监管或治理中断、罢工,甚至自然灾害。
为了帮助减轻这些风险,许多企业正在寻找方法,通过利用全球和区域的生存能力来摆脱对亚太地区的过度依赖。希望印度和墨西哥成为满足全球和地区需求的主要贸易伙伴。但关键是不要完全依赖任何一种方法。在全球供应链受到不确定性影响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区域分销来弥补全球供应链的薄弱状态。
〇创新机会
技术在改善供应链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企业权衡自己的选择时。管理数据和信息流是一个关键领域。在现代基于云的解决方案中,有先进的即时跟踪工具,可以在整个供应链中提供可靠的数据。如果路线变得更加复杂,双重供应链变得更加普遍,技术可以同时管理多个信息流。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为突发事件做好准备,从长远来看,使它们更有弹性。例如,运行情景计划可以识别供应链中的瓶颈,并揭示供应区域,从而在做出代价高昂的决策之前提高效率。
人工智能(AI)是另一个创新领域,尤其在包装和仓储方面尤为引人注目。虽然在仓库工作可以保证员工的安全,同时也可以努力满足业务需求,但已经出现了许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找到更好的模式并提出建议。这包括更快速地补充几乎缺货的商品,更短的步行路线,以及更好的库存定位。
自动化机器人和物联网(IoT)解决方案不仅可以跟踪货物和安排运输,而且自主机器人的潜在好处包括提高效率、减少错误和返工率以及提高安全性。这些系统可以学习日常任务,包括如何挑选、包装和完成订单,并昼夜不停地工作。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处理速度,并允许人们在更高层次的任务上工作和协作。
科技进步与更短供应链:
随着工业4.0革命的兴起,制造业不一定需要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作为其实施的首要考虑因素。近年来,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制造业回流。新材料、3D打印、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内产业链分工不断深化。
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国家开始考虑用更短的供应链取代长供应链的可能性,转向更多的本地化和区域化,而不是依赖全球化生产。他们正在重新考虑缩短交货时间、降低总成本、缩短供应链、提高质量、降低运费和工资、改善客户体验等因素。许多国际公司已经开始实施回流战略,将生产线转移回母国。
大流行导致保护主义抬头:
制造技术的进步开启了短链革命。中美贸易争端引发的摩擦继续扩大。日本、韩国、台湾等欧洲国家也参与其中,这进一步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的发展。短链趋势更为明显。疫情来得突然、蔓延得没完没了,供应链的缩短势不可挡。
在过去,各国可能不敢过度推动保护主义,但现在疫情给了各国政府实施保护主义的正当借口。为了防止感染的传播,建立国际壁垒是理所当然的。为遏制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各国政府势必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力度,贸易战的激烈程度将进一步加剧。随着国际壁垒的建立,有能力在自己的国家生产所需的产品是必要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这进一步确立了短链生产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通过分散的物质供应克服挑战:
中美贸易战和疫情无疑加速了供应链的重组。然而,短链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由于原材料等上游产业难以分散,很难实现本地化或区域化生产。相反,下游制造业倾向于缩短产业链,世界工厂模式将转变为区域制造中心的发展。
意识到物资供应受制于人的危机,企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积极地将上游物资纳入国内或区域生产的范围。例如,为了减少对日本材料的依赖,韩国政府加大了对半导体材料等尖端材料国产化的支持力度。
用相似的想法赢得经济体的支持:
商业一直与政治密不可分。在长供应链向短供应链转变的过程中,政治对供应链重组的干预越来越明显。自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在许多层面上都将台湾视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帮助维持台湾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巩固台湾工厂与跨国公司和品牌之间的合作关系。
类似概念的地区包括印度、东盟以及捷克共和国、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等国。这些地区的供应链弹性将加强台湾的新南向政策和美国的印太战略。过去的三角贸易,即接到订单的台湾工厂、中国大陆的生产和出口到美国之间的贸易,必然会出现重大调整。